摘 要
《扶桑》作为华裔作家严歌苓的重要作品,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扶桑的异国经历展现了女性在跨文化语境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韧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扶桑这一形象如何在多重压迫下展现出坚韧品格,并分析其对女性主体性建构的意义。研究采用文本细读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扶桑在种族歧视、性别压迫及文化冲突中的复杂处境,同时揭示其通过身体叙事与情感表达所传递的抗争意识。研究表明,扶桑不仅是一个个体化的文学形象,更是一种集体记忆的象征,反映了华裔女性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经验。本文创新性地将扶桑的坚韧形象置于跨文化对话的框架中,强调其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启示作用,为理解华裔移民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扶桑》主题内涵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华裔文学的研究维度。关键词:扶桑 女性主体性 跨文化语境 种族与性别压迫 身体叙事
目 录
摘 要 I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
二、异国经历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 2
(一)扶桑在异国的文化冲击 2
(二)身份认同的挑战与重塑 2
(三)文化适应中的女性智慧 3
三、女性坚韧形象的塑造与表现 4
(一)生存困境中的顽强抗争 4
(二)情感世界中的独立选择 4
(三)社会压迫下的自我坚守 5
四、历史语境与女性书写的双重维度 6
(一)历史叙事中的女性角色定位 6
(二)女性书写对传统叙事的突破 6
(三)坚韧形象的时代意义探讨 7
结 论 8
致 谢 9
参考文献 10
原创性声明 11
版权使用授权书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