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儒林外史》作为清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社会和个人的深远影响。本文以科举制度为研究背景,旨在探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反思,通过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作品中人物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儒林外史》不仅揭露了科举制度下士人阶层的精神异化和道德沦丧,还展现了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对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作用。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生动展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生命的压迫与摧残,同时表达了对理想教育模式和人格修养的追求。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文化批判与人性关怀的双重维度重新审视科举制度,超越了单纯的制度批判,进一步挖掘了其背后的人文内涵和社会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儒林外史》不仅是对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更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全面检视,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与文化借鉴。
关键词: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文化批判 人性关怀
目 录
摘 要 I
一、绪论 1
(一)《儒林外史》与科举制度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儒林外史》批判科举的意义 1
(三)当前研究现状与不足分析 1
(四)本文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2
二、科举制度的历史语境与问题呈现 3
(一)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影响 3
(二)《儒林外史》中科举制度的描写方式 3
(三)科举制度对士人命运的决定性作用 4
(四)科举弊端在小说中的初步展现 4
三、《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视角 6
(一)士人价值观的扭曲与异化 6
(二)科举功名对人性的腐蚀表现 6
(三)社会伦理秩序的破坏与重构 7
(四)批判视角下的科举制度本质 7
四、《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反思路径 9
(一)反思科举制度的教育功能缺失 9
(二)探讨士人精神世界的重塑可能 9
(三)提出超越功名的价值观导向 10
(四)小说对理想科举制度的隐性期待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考文献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