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摘 要
熙丰年间,新派与旧派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其特点是王安石所领导的新派对新党反对派的镇压;高太后在位时期,两党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以司马光等人为代表的新党反对派彻底废黜“新党”,并打压“新派”的文人,使两党从“对峙”到“分崩离析”,同时,“旧党”之间的冲突也随之产生,形成了“洛党”程颐领导的“蜀党”,“苏轼”与“黄庭坚”领导的“蜀党”,刘挚与梁焘领导的“朔党”,苏轼的“绍圣之降”与“洛”与“朔”“策提之谤”共同攻打“苏”有密切的联系;哲宗即位后,新派势力重新崛起,大量的旧派势力被贬谪岭、南州;徽宗时期,曾为“袁友乱党碑”,以禁止袁友乱党在政事上的言论和行为,崇宁五年一月,袁友乱党碑虽然被毁,但宋廷在近二十年间,没有任何异己的声音,一切都被统一的政治思想所取代。
黄庭坚在这一时期,以“元佑”为主要参政对象,虽受到派系斗争的冲击,却始终维持着士大夫的自觉性,对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论文聚焦于黄庭坚的文学思想,阐述了文学思想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更不是一个附属于其它东西的东西,在当前许多文艺被利益驱动,变成了软文,科技工具肆无忌惮地干预文艺的情况下,倡导文艺的自主性,维持文艺的关联性,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黄庭坚;文学思想;忿世疾邪;以理为主
目 录
摘 要 I
引 言 1
第一章 黄庭坚简介 2
第二章 黄庭坚文学思想的背景 3
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上的情理关系作出错误的论断,强调说理而否定抒情,提倡言志而反对 3
第二节 在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关系、亦即质和文的关系上,突出的重质轻文、重思想不重艺术的片面性,否定了文学本身的独立价值 3
第三节 在文学观念上复归到古代文学和非文学混同为一的状态,抹杀了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 4
第四节 否定了文学的具体性和现实性,把它变成了抽象的心性义理图解,使之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把文学和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隔离开了 5
第三章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6
第一节 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于温柔敦厚之旨 6
第二节 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这是黄庭坚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6
第三节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体现黄庭坚上述文学思想的具体创作方法 7
第四节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体现黄庭坚上述文学思想的具体创作方法 8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摘 要
熙丰年间,新派与旧派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其特点是王安石所领导的新派对新党反对派的镇压;高太后在位时期,两党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以司马光等人为代表的新党反对派彻底废黜“新党”,并打压“新派”的文人,使两党从“对峙”到“分崩离析”,同时,“旧党”之间的冲突也随之产生,形成了“洛党”程颐领导的“蜀党”,“苏轼”与“黄庭坚”领导的“蜀党”,刘挚与梁焘领导的“朔党”,苏轼的“绍圣之降”与“洛”与“朔”“策提之谤”共同攻打“苏”有密切的联系;哲宗即位后,新派势力重新崛起,大量的旧派势力被贬谪岭、南州;徽宗时期,曾为“袁友乱党碑”,以禁止袁友乱党在政事上的言论和行为,崇宁五年一月,袁友乱党碑虽然被毁,但宋廷在近二十年间,没有任何异己的声音,一切都被统一的政治思想所取代。
黄庭坚在这一时期,以“元佑”为主要参政对象,虽受到派系斗争的冲击,却始终维持着士大夫的自觉性,对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论文聚焦于黄庭坚的文学思想,阐述了文学思想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更不是一个附属于其它东西的东西,在当前许多文艺被利益驱动,变成了软文,科技工具肆无忌惮地干预文艺的情况下,倡导文艺的自主性,维持文艺的关联性,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黄庭坚;文学思想;忿世疾邪;以理为主
目 录
摘 要 I
引 言 1
第一章 黄庭坚简介 2
第二章 黄庭坚文学思想的背景 3
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上的情理关系作出错误的论断,强调说理而否定抒情,提倡言志而反对 3
第二节 在文学创作的思想和艺术关系、亦即质和文的关系上,突出的重质轻文、重思想不重艺术的片面性,否定了文学本身的独立价值 3
第三节 在文学观念上复归到古代文学和非文学混同为一的状态,抹杀了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 4
第四节 否定了文学的具体性和现实性,把它变成了抽象的心性义理图解,使之成为理学“语录讲义之押韵者”,把文学和生气勃勃的现实生活隔离开了 5
第三章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6
第一节 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于温柔敦厚之旨 6
第二节 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这是黄庭坚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6
第三节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体现黄庭坚上述文学思想的具体创作方法 7
第四节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体现黄庭坚上述文学思想的具体创作方法 8
结 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