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情与“民族”的主体性——读《边城》中的女性形象

女儿情与“民族”的主体性——读《边城》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本文以郭沫若的小说《边城》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土壤、女儿情与边疆文化意蕴、女性形象的文本解析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刻画和文化意义。首先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定位以及五四运动以来的女性解放思潮,说明了当时女性面临的问题和后来女性主义对其的重构。然后重点探讨了边疆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刻画及边疆文化对女性主体性的挑战,进一步解析了小说中女性角色的文化内涵。最后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本解析,揭示了小说中女性命运的不同,阐明了其中折射出的价值冲突和文化对话。通过本文的研究,展现了郭沫若小说《边城》中女性角色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增加我们对于边疆文化和女性命运的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郭沫若,边城,女性角色,文化内涵,文本解析。


目录
女儿情与“民族”的主体性——读《边城》中的女性形象 1
一、绪论 3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3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
二、女性角色刻画的文化土壤 5
2.1 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定位 5
2.2 五四运动以来的女性解放思潮 5
2.3 现代女性主义对女性角色的重构 6
2.4 民族文化对女性的影响 6
三、女儿情与边疆文化意蕴 7
3.1 郭沫若与“边疆文学” 7
3.2 边疆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7
3.3 边疆文化中的女儿情 8
3.4 边疆文化对女性主体性的挑战 8
四、女性形象的文本解析 9
4.1 《边城》中的女性形象 9
4.2 凤霞与恒山的女性命运对比 9
4.3 婉儿作为女性主体的价值冲突 10
4.4 倪焕之与古娼妓的文化对话 10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致谢

扫码免登录支付
原创文章,限1人购买
是否支付33元后完整阅读并下载?

如果您已购买过该文章,[登录帐号]后即可查看

已售出的文章系统将自动删除,他人无法查看

阅读并同意:范文仅用于学习参考,不得作为毕业、发表使用。

×
请选择支付方式
虚拟产品,一经支付,概不退款!